【编者按】提起曾国藩,大多数人会想到他的“湘军”“家书”等关键词,对于邹灿来说,《曾国藩家书》对她影响颇深!里面的字字箴言像是一位熟悉的智者带领着她回首曾国藩走过的路:幼时离家,苦读考学,深知“从古帝王将相,无人不由自强自立做出;即为圣贤者,亦各有自立自强之道,故能独立不俱,确乎不拔”,铿锵有力的表述自己的观点。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邹灿的读书史吧!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因而学之,又其次也。
——孔子
幼时不识孔子,只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从未参透其中奥妙,故始终“又其次也”。知晓时已至中年,回首过往,一串串晶莹剔透的酸葡萄挂在藤蔓上,摘一颗细细品尝,青涩的滋味涌上心头,记忆里陪父亲一起看报识字、夜晚躲在被子里点蜡烛看漫画、翘课在书屋里看小说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
幼时,我一度怀疑送报师傅是所有贪睡小朋友的仇人,每天早晨6点半,一阵刺耳的自行车铃铛声,伴随着送报师傅发自肺腑的叫喊“长沙晚报来哒”,接着,父亲就会命令我起床刷牙洗脸读报,他便在炉子边烧水做早餐。一开始,我有很多字不认识,读的时候像小老头爬楼梯,一步一停顿,父亲也不耐烦我总是问,就让我翻字典。那时的我才7岁,满脑子都是花仙子和一休哥,哪有什么兴趣看报纸,尤其是一些生僻字、名词让我心生苦闷。父亲看穿了我的心思,于是每天晚饭过后的新闻联播变成了我的又一必修课。久而久之,我发现新闻联播里面播放的内容跟第二天报纸上面通篇的主流文章几乎是一模一样,于是,我渐渐熟练了这门“技能”,越读越快,声音也越来越洪亮。而报纸里的那些名人轶事,闲谈杂文还有折页条里面的哑谜笑话也增加了不少的乐趣。渐渐的,我成了班上嗓门最大的女同学,从前的“讲小话”变成了“讲大话”,老师罚我每天早上带读课文,我也欣然接受。发音标准,字正腔圆,妥妥的把我们语文老师的衡阳普通话压了下去。于是,我被推荐到了学校广播站当播音员,并连任了5年的语文课代表。现在想想,多么傲人的成绩啊,为什么父亲从未表扬过我呢,就连获过奖的作文也被父亲认为像是《故事会》里的那些桥段。也许是我从未察觉到他低头修车时不经意嘴角扬起的那一抹笑吧。
幼年时快速阅读的经历给中学阶段草长莺飞的少女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校门口的书屋更是打开了潘多拉的百宝箱,琼瑶、张爱玲、亦舒、三毛……文字里的山花浪漫、你侬我侬的情节让人欲罢不能,随之而来的是成绩的一落千丈。为此,藤条抽段了几根,铁窗泪也流了不少。父亲把我关起来,没收了所有的课外书籍,一度限制出行。我当时内心涌动着一股莫名的敌对情绪,如同《半生缘》里顾曼桢想挣脱世俗的束缚与沈世钧一起私奔的场景,可到了最后,始终不可得。我想,这应该也是那个年代的我们一段苦涩的回忆。最后一次的交锋来自同学从窗外塞进来的一本《撒哈拉的故事》。夜幕降临,我关了灯,盖好被子,点燃准备好的蜡烛,用火柴盒当底托,静静的沉浸在三毛的世界里,不料蜡烛燃尽的最后一刻火苗窜进了火柴盒,“嗖”的一声,我的头发、眉毛、被子一起在舞动。我的少女时代彻底结束。
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阅读成为了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总觉得随处可见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红色标语让人生厌。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为什么都要看一样的书,学习同样的知识,然后“崛起”同一个祖国。混沌中考完学参加工作,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选择,碰到困惑时请教前辈,需要实操时翻阅各种工具书,但总是觉得缺少些什么,人生的意义到底在哪里,是什么驱使我们向前,所谓的动力、目标、责任难道就只是父母眼中的期盼吗?带着心灵的指引,我走进了《曾国藩家书》,里面的字字箴言像是一位熟悉的智者带领我回首他走过的路:幼时离家,苦读考学,深知“从古帝王将相,无人不由自强自立做出;即为圣贤者,亦各有自立自强之道,故能独立不俱,确乎不拔”,铿锵有力的表述自己的观点。他曾做过一副对联“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一个人懂得自强,能够自立,才不会随波逐流,不会轻易被别人“搞定”。遇到办不到、做不好、求不得之事时他从不怨天尤人,其言“盖无故而怨天,则天必不许,无故而尤天,则天必不许,无故而尤人,则人必不服,感应之理,自然随之。”人生就是如此,越抱怨,越不幸。抱怨的越多,内心的痛苦越多,抱怨的越少,乐观就会越多。当把抱怨当成一种习惯了,那也就是丢失了整个世界。教育子女他也很有一套,教子以“勤俭谦”为主。曾国藩在信中多次苦口婆心地说“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其子孙始而骄佚,继而流荡,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对父母、叔伯、兄弟姊妹更是孝悌有道,古人云:“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深谙“家和万事兴”的道理,他在给父母的信中一再嘱托要教弟“以和蔼为第一”。他在一封给父母的书信中写到“夫家和则福自生,若一家之中兄有言,弟无不从,弟有请,兄无不应,和气蒸蒸而家不兴者,未之有也。”
从《曾国藩家书》中能够看出曾国藩对各位弟弟的生活极具关怀,小到他们的生活起居、为人处事,大到婚姻、职业前程与家族祠堂修缮和坟茔改葬,无不一一挂在心上。曾国藩认为“福祸由天主之,善恶由人主之,由天主者,无可如何,只得听之。由人主者,尽得一分算一分,撑得一日算一日。吾兄弟断不可不洗心涤虑,以力挽家运”。曾国藩认为家运恒通须有三项条件,一是兄弟和睦,二是体孝道,三是实行勤俭。诸如此类的金玉良言实在是太多太多,每每读到时我都会对比自己当下发生的事件和处理这些事件的方式方法,羞愧的低下头。不禁感叹:应试教育把人教育成才,德才教育把人教育成仁,两者皆得之,岂不妙哉?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人的智慧流传至今,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我想,看过这本书并通透的理解他用意的人们,定能崛起一个不一样的中国。